• 财讯网
  • 主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债市聚焦系列:结存规模逆势高增 背后原因为何?

    2023-04-17 21:35:02  |  来源: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结构性存款是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入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息存款。2023 年1-2 月,全国银行结存规模结束11 连降,环比大幅上涨,其一方面源于季节性因素,同时也受到年末理财赎回、居民资金回表的客观影响。但我们认为目前银行结存压降的趋势并未改变,且结存规模变动的背后实际反映了不同银行对自身负债压力的综合考量。本文将结合近期银行结存规模变动以及负债成本,具体分析其中所反映的深层逻辑。

    银行结存规模结束十一连降,环比大幅增长。截至2023 年2 月,全国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5.12 万亿元,结束了2022 年2-12 月的十一连降,1-2 月累计增加5585.04 亿元,较2022 年末环比上涨12.24%。结构上,银行结存以中小银行及单位存款为主,但1-2 月数据显示新增规模中大行零售结存占比显著上升。2020 年后银行结存利率持续回落,而近期大型银行较中小银行收益及期限走势有所分化,城商行结存收益降幅有限且期限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结存发行意愿相较于大型银行更强。

    如何看待近期银行结存款规模的增加?零售端,居民岁末年初收入集聚完成,开年后储蓄再配置意愿上升,推动个人结存规模季节性上涨;对公端,开年信贷的密集投放与企业实际生产周期形成错位,融资款项在尚未投入生产时积聚于企业银行账户,推动企业对中短期结存需求上升。同时,1-2 月也是银行每年重新批量释放结存额度的时间,考虑到近年来银行供给结存的意愿持续回落,高息结存产品往往需要抢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结存规模的环比增长。此外,赎回潮的尾部效应也加速了2023 年初结存规模的上涨,大行零售端涨幅超出季节性,一方面源于其本身吸纳储蓄的能力更强,同时大部分理财资金本就积聚于大行理财子,赎回潮后也会优先回流大行表内进行储蓄再配置。

    未来结存规模会继续上升吗?监管环境上,为杜绝资金空转套利结存的违规行为,近年来监管思路上持续引导银行压降结存规模。近期各机构结存规模环比虽有所上涨,但同比仍显著压降,显示整改趋势并未转变;投资者意愿上,居民风险偏好逐步改善,超额储蓄初显回流迹象,地产小幅改善伴随理财逐步修复,结存收益率持续回落,居民对结存的配置意愿边际降低;银行需求方面,2022 年,居民部门超额储蓄大幅上涨,银行负债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且定期化趋势明显,稳定性存款比例也从2022 年初的31.85%上升至2023 年2 月的34.50%,由此可见,银行负债端压力的核心在价而非量,经我们测算,2022 年三四季度开始,各类型银行负债端成本均有所上行。净息差和存贷比等指标也显示目前银行负债端压力较大,而结存产品的利率较大额存单和定存利率更高,银行通过结存来“高息揽储”的必要性不再。因此我们判断未来结存规模不会继续上行,长期来看可能走向量稳价降的格局。

    债市未来展望:中小银行由于背负更大的负债压力,在信贷投放中的竞争力远小于大行,导致信贷分化较为严重。为缓解负债端压力,客观的“资产荒”导致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或降低期限减少收益,或进行风险下沉,而投资债券收取票息则是兼具收益和稳健的选择。农商行等中小银行3 月现券净买入规模虽然环比降低63.31%,显示其3 月信贷投放或边际好转,但4 月截至14 日,净买入规模已经达到了2605 亿元,超过了3 月全月的2395 亿元,表明其信贷投放持续性或存疑,未来对债券市场的投资力度或仍将保持。

    风险因素:央行货币政策不及预期;银行负债端压力超预期;基本面、信贷需求出现超预期修复。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