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策略研究:前瞻产业周报:磁场让抗肿瘤药物定向快速“穿透”
2023-01-05 12:27:22 |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 |
2023-01-05 12:27:22 |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研究发现量子霍尔态界面电荷序调控新机制。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韩拯课题组实现了一种垂直电场调控的准二维界面局域电子态,通过库仑相互作用对石墨烯自身能带产生有效调控,并在磁场下呈现新奇量子霍尔态。该研究使量子化电导边界态在诸如拓扑超导、量子霍尔法珀干涉等未来电子学应用方面,从液氦温区向液氮温区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Nanotechnology》期刊。
上海药物所等揭示炎症性肠病靶标GPR35 的阳离子和配体调控新机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与蒋轶解析了结合洛度沙胺的GPR35 与下游G13 蛋白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为3.2埃。该成果首次揭示了GPR35 特殊的极性正电结合口袋,并鉴定了二价金属离子的新结合位点和别构调控模式,阐明了洛度沙胺识别和激活GPR35 的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BD 相关突变T108M和V76M 对GPR35 活性的调控机制,鉴定了受体与G13 蛋白互作界面的蛋氨酸口袋,揭示了GPR35选择性识别G13 蛋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ery》期刊。
磁场让抗肿瘤药物定向快速“穿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王俊峰课题组在研究自然界趋磁细菌生物矿化机制的基础上,仿生合成了具有高效磁靶向及肿瘤组织穿透性的软铁磁类磁小体纳米材料。研究人员将类磁小体通过小鼠的尾静脉注入体内,利用外磁场将其定向“快递”到肿瘤部位。磁共振成像实验与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磁性纳米药物相比,仿生合成的类磁小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与穿透性提高了10 倍。该研究不仅为纳米药物磁靶向递送提供了一个高效载体,也为体外研究趋磁细菌生物矿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式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期刊。
宁波材料所在自愈合离子皮肤领域取得系列进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朱锦团队基于多年的自愈合材料和电子皮肤的研发经验,与韩国汉阳大学Do Hwan Kim 团队以及韩国忠南大学Kyung Jin Lee 团队共同合作,开发出一种“超灵敏且可自修复的离子皮肤”。它拥有像人体皮肤一样的弹性且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灵敏的触觉功能可以随着伤口的愈合而恢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广州能源所等在糖类催化转化研究领域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特殊的合成方法,将金属Ni、Co 和Mn 等通过离子交换掺入与Sn 相邻的硅羟基的巢穴中。通过实验和DFT 计算证明,这种临近结构较大程度上稳定了开放状态下的Sn 位点。含有该结构的Sn-Beta 在催化葡萄糖异构化为果糖和转化为α-羟基酯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能力:以廉价的葡萄糖为底物,乳酸甲酯产率高达71.2%,2-羟基-3-丁烯酸甲酯产率为10.3%;以其他单糖或寡糖为底物,也表现出优异的乳酸甲酯产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