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防疫优化的影响是再通胀而非通缩
2023-04-14 10:28:52 | 来源: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 |
2023-04-14 10:28:52 | 来源: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 |
主要观点:
(资料图)
3 月CPI 跌破1%,PPI 降至-2.5%,结合上周末市场流传的一些观点,关于“通缩”的担忧快速升温。然而,防疫政策优化后,内需指标出现全面企稳、回升迹象,从经济运行的规律而言,不支持总体“通缩加剧”的判断。市场走势也不支持总体通缩的预期,尤其是内需定价的大宗商品、消费品、和土地、房产市场趋势。3 月CPI 破1 有一定的基数原因和此前“弱内需”的滞后影响。
往前看,虽然部分出口主导和产能扩张较快行业仍有局部降价走量的压力,但核心通胀应该会企稳回升,而此前产能或存货下行较多的服务消费品、包括土地、房产价都可能呈“再通胀”(reflation)走势。此外,此前产能扩张较为“自律”的高能耗产业,电力行业等,在内需回升的背景下也将有更高的价格“韧性”。我们维持今年CPI 回升的判断。
具体看,以下5 点值得关注:
1. 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宏观意义上,通胀是需求的滞后指标,而总需求在防疫政策优化后无疑是回升的,从与市场预期更相关的边际变化的角度看,核心通胀走势应该呈企稳回升态势。
核心通胀变化滞后总需求。而从总需求的关键指标来看,呈现内需强、外需弱的特点——居民出行活跃度保持高位,消费平稳复苏,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从12 月的-1.8%回升至3.5%、且高频数据显示3 月增速会明显走阔,1-2 月地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且作为信心指标的销量同比亦大幅回升,基建仍保持强势;出口虽然弱于内需,但3 月同比增速录得14.8%,表现超市场预期。
核心通胀在疫情影响上升时明显走低,逻辑上,防疫政策优化后内需回升,带动再通胀而非通缩。
2. 除了走势滞后总需求走弱之外,3 月CPI 下行也有一些暂时性的原因,往前看,这些压制因素可能难以持续。
3 月CPI 下行的一些暂时性原因可能包括1)去年较高基数叠加季节性回落的影响,部分受到2022 年地缘政治事件引发油价、粮价等上行,CPI 同比从2022 年2 月的0.9%上行至1.5%;2)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布伦特油价从2 月的82.6 美元/桶下行至3 月的78.7 美元/桶(单月降幅约5%)。3)汽车行业“价格战”、车企促销清库,或体现为去年需求不足带来的库存压力仍对价格带来拖累。往前看,能源及大件消费品的“通缩”压力有望得到边际缓解——OPEC+在4 月宣布减产决议,或对能源价格带来边际支撑,此外,随着库存回落、汽车价格降幅可能有所收窄。
3.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CPI 可能低估了服务业和其他不可贸易品的通胀。而作为(不计入CPI 的)最大的“不可贸易品”,地价和房价“再通胀”是更广义的通胀走势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
CPI 的编制中服务业权重较低,美国服务业占CPI 权重约为6 成左右,而我国这一比重仍不到4 成,此外住房价格、土地价格等亦不在统计内,因此对整个经济体再通胀程度的衡量可能有一定偏差。2023 年各项指标显示,房价或进入“再通胀”阶段,通缩压力明显下行——2023 年3 月,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进一步上行至43.6%;70 大中城市商品房价格指数及100 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溢价率均环比回升。
4. 需求之辩:消费和购房需求是否会边际更弱?——不论是从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倾向、还是居民资产负债表的边际变化而言,居民消费能力和购房意愿在防疫政策优化后都在修复,而非恶化。
疫情期间平均消费倾向受到抑制,我们测算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倾向从2019 年约70%下降至22 年的67%。而今年消费倾向的部分“正常化”有望推动消费明显回升。其次,去年4 季度地产行业面临多重压力,今年随着增长信心提升,信贷条件进一步优化、看房及交易的物理屏障减少,地产需求有望得到边际提振,带动价格温和修复。此外,我们认为城镇化的深化、住房升级等仍有望支撑地产中长期需求。
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一些数据也值得商榷:1)据央行统计,截至2020 年城镇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近7 成为地产,而美国这一指标不到3 成,这也意味着随着地产价格修复,居民资产端和净资产端通缩的预期将得到边际减弱而非恶化。2)从负债存量上看,近几年来居民杠杆上升速度加快,但对比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仍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三年有部分城市务工人员返乡,今年重回就业市场,短期出现劳动力供给修复快于需求,但并非意味着就业较去年底进一步恶化:2022 年经济活跃人口1回落,可能体现部分流动人口返乡;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城镇新增就业回落,但乡村净增就业降幅收窄,这一趋势在今年有望逆转。
5. 总需求回升后,价格再通胀的趋势会在供给最紧的板块最为显著,今年以来的通胀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往前看,核心通胀可能总体见底回升,而内外需驱动板块会因为供需格局变化而走势分化。
本轮再通胀周期不但呈现国内与海外错位、还体现为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1)此前受疫情压制的服务业产能经历3年整合、退出,定价权有望明显上升;2)供给较为“自律”的上游大宗商品、电力行业定价权亦有望提升;3)内需驱动的非贸易品(如核心城市的地产)价格可能具有更强韧性。另一方面,产能扩张较快,但受外需影响较大行业的定价权和盈利能力可能短期承压。
目前而言,一些价格走势也已得到印证,石油等外需主导大宗商品自2023 年后持续偏弱,但部分内需主导大宗商品,如黑色及有色金属价格,则在2023 年走高;同时,2023 年2 月澳门酒店日均客房价格较去年11 月上涨约50%。
风险提示:1)海外金融风险加剧、欧美衰退压力提升导致出口下行超预期;2)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的变化超预期、致使内需复苏动能减弱。
关键词: